2020年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记者会上,新华社记者第一个发问,就关注到了中欧班列。
记者:日前,武汉至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恢复运行,满载抗疫物资驶向德国,标志着自中国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恢复了去程运输。你能否进一步介绍疫情期间中欧班列的运行情况?
耿爽:最近外界对于中欧班列的关注和报道不少,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对外介绍了一些情况。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一、相比空运和海运,国际铁路联运分段运输具有人员检疫限制相对较少、运行相对安全稳定的优势。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凸显了这些优势。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1941列,发运货物17.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4月份,中欧班列延续增长势头。
二、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充分发挥“脉动”效应,为欧洲国家及时获得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搭建了绿色通道,有力、高效地促进了中欧及沿线国家的抗疫合作。疫情发生至今,中欧班列已累计发运防疫物资44.8万件,共计1440吨,送达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多国,并以这些国家为节点分拨到更多的欧洲国家。
三、疫情导致全球物流不畅,全球贸易出现萎缩。在此背景下,中欧班列的常态化稳定运行有助于货物和服务的跨境流动和企业复工复产,降低疫情对中欧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发挥了国际运输新动脉的作用。
四、中欧班列是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和良好示范。下一步,中方将同欧方共同努力,在全力保障中欧班列正常有序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的运力和效益,继续拓展中欧及沿线国家国际物流合作,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深化抗疫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的观察:
◆ 中欧班列在抗疫过程中,在海运受阻,空运仓位不足的情况下,很好地承担了重要物资的运输工作。
◆ 供应链受阻,必然影响国际工业产业的生产计划。中欧班列的稳定开行,对国际生产链的重新运转,反过来起到了促进作用。
◆ 也要认识到,这种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只有疫情受到控制,正常的生产活动才能够恢复。
◆ 中欧班列这种国际运输方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仍处于不断被质疑、又被肯定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循环式常态,我们可以期盼,中欧班列的循环是螺旋上升的。给我们的要求在于,整个行业,仍需要不断反思自身模式、不断开放思想、求新求变。